2024年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《教育知識與能力》精講試題及答案
1.( )不是教育研究的原則。
A.客觀性原則
B.創(chuàng)新性原則
C.綜合性原則
D.倫理性原則
答案: C
解析: 教育研究的原則有客觀性原則、創(chuàng)新性原則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和倫理原則。
2.教育研究的基本性質包括文化性、價值性和()
A.客觀性
B.科學性
C.綜合性
D.主體性
答案: D
解析: 教育研究的基本性質:文化性、價值性和主體性。
3.促進教育發(fā)展的根本因素是()
A.生產力水平
B.科學技術水平
C.文化傳統(tǒng)
D.經濟制度
答案: A
解析: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(fā)展的基礎。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中,生產力是最活躍、最革命的因素。生產力的發(fā)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和一切社會關系的變化,是促進教育發(fā)展的根本因素。
4.我國近代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制是()
A.壬寅學制
B.癸卯學制
C.壬戌學制
D.六三三制
答案: B
解析: “壬寅學制”是我國近代頒布的第一個全國性的學制系統(tǒng),但沒有實施?!肮锩畬W制”是我國近代頒布并實施的第一個學制系統(tǒng)。
5.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教育代表作是()
A.《愛彌兒》
B.《人的教育》
C.《教育漫話》
D.《教育論》
答案: D
解析: 略。
6.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,作為中介的是()
A.教育者
B.受教育者
C.教育媒介
D.教育內容
答案: C
解析: 教育媒介是指建構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起橋梁(即中介)或溝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總和。
7.“教育是與種族需要、種族生活相適應的、天性的,而不是獲得的表現形式,教育既無需周密的考慮使它產生,也無需科學予以指導,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為。”這種教育起源說屬于()
A.神話起源說
B.生物起源說
C.心理起源說
D.勞動起源說
答案: B
解析: 教育的生物起源說認為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,而不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。
8.《學記》中提到的學生學習“過少、過急、過難、過易”的問題,體現了()的教育原則。
A.教學相長
B.綜合課程
C.長善救失
D.藏息相輔
答案: C
解析: 《學記》認為:“學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人之學也,或失則多,或失則寡,或失則易,或失則止。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知其心,然后能救其失也。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者也。”由此可知,針對學生學習“過少、過急、過難、過易”的問題,就需要通過長善救失的教育原則進行解決。
9.教育研究活動的起始環(huán)節(jié)是()
A.收集資料
B.選擇課題
C.提出假設
D.制訂方案
答案: B
解析: 確定所要研究的課題是進行教育研究活動的第一個步驟。
10.新中國成立以來,我國教育目的多次變化,說明了教育目的受()
A.文化傳統(tǒng)的制約
B.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(fā)展理論的制約
C.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
D.外國教育目的的影響
答案: C
解析: 教育要為現代化建設服務,當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發(fā)生重大變化后,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也要相應調整才能發(fā)揮最大作用。
11.關于教育的起源一直是眾說紛紜,其中,我國古代的朱熹所持的觀點是()
A.神話起源說
B.生物起源說
C.心理起源說
D.勞動起源說
答案: A
解析: 我國古代朱熹是神話起源說的代表人物。該學說認為,教育與其他萬事萬物一樣,都是由人格化的神(上帝或天)所創(chuàng)造的,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,使人皈依于神或順從于天。
12.下列對于教育測量法的缺點,說法錯誤的是()
A.編制測驗難度大,費時費力
B.研究過程松散、隨意,缺乏系統(tǒng)性
C.教育測驗通常是間接測量,測量的結果往往是相對的
D.靈活性差,難以揭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
答案: B
解析: B項的描述是行動研究法的缺點。
13.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,人口出生率就越低,這體現了教育()
A.可以改變人口質量
B.可以減少人口數量
C.可以調整人口結構
D.可以制約人口遷移
答案: B
解析: 教育有助于幫助人們樹立新的社會價值觀和婚育觀,有助于提高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與意識,從而減少人口數量,控制人口增長。
14.根據觀察時是否借助儀器設備可分為()
A.直接觀察法與間接觀察法
B.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
C.自然情景觀察與實驗室觀察
D.結構性觀察與非結構性觀察
答案: A
解析: 根據觀察時是否借助儀器設備可分為直接觀察法與間接觀察法。
15.“道而弗牽,強而弗抑,開而弗達”出自()
A.《學記》
B.《論語》
C.《大學》
D.《中庸》
答案: A
解析: 略。
16.下列活動中,不屬于教育現象的是()
A.父母教子女
B.幼猴學跳躍
C.到電影院看電影
D.課外活動做航模
答案: B
解析: 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(yǎng)人的一種社會活動,是傳承文化、傳遞生產與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途徑。幼猴學跳躍是動物的活動,所以不屬于教育現象。
17.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()
A.利托爾諾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說的代表人物之一
B.歷史性和階級性都是教育的永恒屬性
C.相對于生物起源論、心理起源論,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起源論更能反映教育起源的本質
D.教育從生產勞動中第一次分離的標志是學校的產生
答案: B
解析: 階級性不是教育的永恒屬性,原始社會的教育無階級性,教育的永恒屬性是教育的社會性。
18.學校教育制度又稱學制,它決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()①性質②任務③入學標準④修業(yè)年限⑤課程安排
A.①②③
B.①②③④
C.①②④⑤
D.①②③④⑤
答案: B
解析: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,指的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(tǒng)及其管理規(guī)則,它規(guī)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、任務、入學條件、修業(yè)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。
19.在良好的環(huán)境中,有的人沒有什么成就,甚至走向與環(huán)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;在惡劣的環(huán)境中,有的人卻“出淤泥而不染”。這種現象說明()
A.人的發(fā)展不受環(huán)境的影響
B.人們接受環(huán)境的影響不是消極被動的,而是積極主動的實踐過程
C.好的環(huán)境不利于人的發(fā)展,壞的環(huán)境對人的發(fā)展有利
D.人是環(huán)境的奴隸,個人發(fā)展是好是壞,完全由環(huán)境來決定
答案: B
解析: 人才成長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說明,人在發(fā)展的過程中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環(huán)境的影響,而是積極主動的實踐過程。
20.下列關于教育勞動起源說的主要觀點,說法錯誤的是()
A.教育的范疇是永恒不變的
B.教育起源于勞動或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需要
C.教育產生于勞動并以人類語言意識的發(fā)展為條件
D.教育從產生之日起,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與積淀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
答案: A
解析: A項不屬于教育勞動起源說的觀點。
21.下列文件規(guī)定地方承擔九年義務教育的責任,有計劃、有步驟地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是()
A.《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》
B.《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》
C.《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》
D.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(fā)展綱要》
答案: B
解析: 1985年我國正式頒布《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》,規(guī)定地方承擔九年義務教育的責任,有計劃、有步驟地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,指出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,靈活采取不同的學制形式來普及義務教育。
22.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(fā)展的()
A.主導因素
B.決定因素
C.物質前提
D.無關因素
答案: C
解析: 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(fā)展的物質前提,為人的發(fā)展提供了可能性。
23.古代西方以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()
A.蘇格拉底
B.柏拉圖
C.亞里士多德
D.伊拉斯謨
答案: A
解析: 蘇格拉底是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。
24.“以僧為師”“以吏為師”是古代()教育的一大特征。
A.印度
B.中國
C.巴比倫
D.埃及
答案: D
解析: 古代埃及開設有職官學校和文士學校,強調“以僧為師”和“以吏為師”。
25.教育方針中核心和基本的內容是()
A.教育目的
B.教育制度
C.教育政策
D.教育功能
答案: A
解析: 略。
26.在教育整體中,最基本、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是()
A.家庭教育
B.社會教育
C.學校教育
D.、自我教育
答案: C
解析: 略。
27.教育區(qū)別于其他活動的根本特征是(),這也是教育的本質特征。
A.有目的地培養(yǎng)人的一種活動
B.有專職教師
C.有專門場所
D.有特定對象
答案: A
解析: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育人,即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(yǎng)人的社會活動,這是教育區(qū)別于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,也是教育的質的規(guī)定性。
28.為了避免重復勞動,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益,必要的工作是()
A.選定課題
B.課題論證
C.文獻檢索
D.歷史分析
答案: C
解析: 進行文獻檢索,就能吸取前人研究的經驗教訓,避免重復研究。
29.“教育與生產生活相融合,教育內容主要為生產生活經驗。”這句話反映了()的教育特征。
A.原始社會
B.現代社會
C.封建社會
D.古代社會
答案: A
解析: 原始社會的教育具有非獨立性,教育和社會生活、生產勞動緊密相連;原始社會的教育還具有原始性,教育內容簡單,主要是傳遞生產經驗。
30.資料分析的基本步驟依次為()
A.閱讀資料——篩選資料——解釋資料
B.篩選資料——閱讀資料——解釋資料
C.閱讀資料——解釋資料——篩選資料
D.篩選資料——解釋資料——閱讀資料
答案: A
解析: 略。
(責任編輯:中大編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