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藥性理論的現代研究
考 點
中藥四性的現代研究;
中藥五味的現代研究;
中藥歸經的現代研究;
中藥毒性的現代認識。
1.中藥四性(四氣)的現代研究
中藥的四性(四氣):寒、熱、溫、涼。
包括:
● 植物神經系統(tǒng);
● 對內分泌系統(tǒng);
● 基礎代謝功能;
● 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;
● 寒涼藥的抗感染及腫瘤作用。
(1)對植物神經系統(tǒng)功能的影響
溫熱藥增強交感功能、抑制副交感功能; 寒涼藥抑制交感功能、增強副交感功能。
臨床現象的分析:
寒證患者:植物神經平衡指數偏低(交感神經–腎上腺系統(tǒng)功能偏低,副交感功能亢進),癥狀表現為:唾液分泌量多、心率減慢、基礎體溫偏低、血壓偏低、呼吸頻率減慢。此外,副交感神經-M受體-cGMP系統(tǒng)的功能亢進。
溫熱藥→植物神經平衡指數正常化。
熱證患者:植物神經平衡指數偏高(交感神經–腎上腺系統(tǒng)功能偏高)。交感神經-β受體-cAMP系統(tǒng)的功能偏高。
寒涼藥→植物神經平衡指數正?;?
動物:
寒涼藥→大鼠→心率減慢、尿中兒茶酚胺排出量減少、血漿和腎上腺多巴胺β-羥化酶活性降低,尿中17-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減少,耗氧量降低。
(2)對內分泌系統(tǒng)功能的影響
溫熱藥促進:
下丘腦–垂體–腎上腺軸;
下丘腦–垂體–甲狀腺軸;
下丘腦–垂體–性腺軸。
寒涼藥抑制。
(3)對基礎代謝的影響
寒涼藥或溫熱藥→影響垂體–甲狀腺軸功能、細胞膜鈉泵(Na+,K+–ATP酶)活性→能量代謝。
– 附子、肉桂→興奮下丘腦-垂體-甲狀腺軸→糾正甲低陽虛證模型癥狀(體溫降低、產熱減少)。
– 龜甲→降低T3和T4值→糾正甲亢陰虛證大鼠癥狀(產熱增加,飲水量增加、尿量減少、血漿粘度增高,體重減輕)。
(4)對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功能的影響
寒涼藥→中樞抑制;
溫熱藥,如五味子、麻黃、麝香→中樞興奮;
中樞作用機制:與調節(jié)中樞神經遞質有關;
寒證大鼠:痛閾值和驚厥閾值升高→中樞抑制。熱性藥→增加NA含量,降低5-HT含量→中樞興奮;
熱證大鼠:痛閾值和驚厥閾值降低→中樞興奮。寒性藥→減少腦內NA、DA合成(抑制酪氨酸羥化酶),增高5-HT→中樞抑制。
(5)寒涼藥的抗感染及抗腫瘤作用
抗感染:清熱解毒藥,辛涼解表藥→抗菌、抗病毒、抗炎、解熱等作用。
抗腫瘤:清熱解毒藥。
練習題
A型題
下列除哪項外,均為大多數溫熱藥的藥理作用( )
A.興奮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
B.興奮交感神經系統(tǒng)
C.促進內分泌系統(tǒng)功能
D.加強基礎代謝功能
E.具有抗感染作用
【正確答案】E
2.中藥五味的現代研究
辛、酸、甘、苦、咸
現代研究: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、藥理作用不同有關。(構效關系)
五味 |
成分 |
分布 |
藥理作用 |
辛味藥 |
揮發(fā)油(主要) |
麻黃、獨活 |
發(fā)汗、解熱 |
酸味藥 |
鞣質(澀) |
五味子、訶子 |
使組織蛋白沉淀凝固,保護創(chuàng)面(燒傷、潰瘍) |
甘味藥 |
糖類、蛋白質、氨基酸、苷類 |
多數補益藥 |
補養(yǎng)機體 |
續(xù)表
五味 |
成分 |
分布 |
藥理作用 |
咸味藥 |
碘和鈉、鉀、鈣、鎂等無機鹽 |
海藻、昆布 |
癭瘤(甲狀腺腫) |
苦味藥 |
生物堿 |
黃連、梔子 |
抗菌、抗炎、解熱 |
3.中藥歸經的現代研究
歸經:藥物作用選擇性地歸屬于一定的臟腑經絡。
現代研究:主要從藥理作用、藥動學進行研究。
(1)歸經與藥理作用的關系
歸肝經:抗驚厥(鉤藤、羚羊角、蜈蚣等);
歸肝經:止血(仙鶴草、白及、大薊等);
歸大腸經:瀉下(大黃、芒硝、番瀉葉等);
歸肺經:止咳(杏仁、百部等),祛痰(桔梗、遠志等),平喘(麻黃、款冬花等)。
(2)歸經與藥動學的關系
有效成分體內分布與歸經存在相關性。
4.對中藥毒性的現代認識
現代研究:與不良反應有關。
毒性反應(急性、長期);
過敏反應;
三致作用。
(1)急性毒性反應
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:馬錢子(士的寧)、烏頭類、細辛等。
心血管系統(tǒng):含烏頭堿類藥物、含強心苷的藥物→各種心律失常。
呼吸系統(tǒng):含有氰苷、氰氫酸的藥物,苦杏仁、白果等。
肝毒性:蒼耳子、黃藥子、雷公藤、青黛中所含靛玉紅。
腎毒性:馬兜鈴酸類。
造血系統(tǒng):芫花、斑蝥、雷公藤、穿琥寧注射液。
(2)長期毒性反應
以肝、腎、胃腸的發(fā)生率最高,其次是心肌、骨髓、肺、中樞神經、內分泌腺體。
(3)過敏反應
僵蠶、蜈蚣、全蝎、蟬蛻、斑蝥、土鱉蟲、狼毒、鴉膽子、天花粉、黃藥子等。
(4)三致作用(致畸胎、致突變、致癌)
雷公藤、檳榔和大腹皮、款冬花、千里光、馬兜鈴類→致癌致突變。
編輯推薦:
(責任編輯:)